当前位置:古汉语字典 >

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

咍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、用法、出处、读音

汉字
带声调拼音:hāi
部首:口
拼音:hai
总笔画:8
解释:咍
hāi
笑:拊掌欢咍。
古同“咳”,叹词:咍!我真不该这样!
助词,中国元、明两代戏曲中的和声用字,起加强乐曲节奏的作用。
笔画数:8;
部首:口;
笔顺编号:25154251
文言文解释

hāi
①<动>笑;嗤笑。屈原《九章•惜诵》:“又众兆之所~。”
②<动>喜悦;欢笑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子之说,能使人欢~嗢噱矣。”

内容详解:咍
hāi
【动】
(形声。从口,台声。本义:饥笑,嗤笑)同本义〖sneerat〗
休为贫士叹,任受众人咍。——唐·杜甫《秋日荆南述怀》


hāi
【形】
欢笑〖smiling〗
欢咍温噱。——清·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又如:咍口(笑口);咍咍(欢笑的样子);咍噱(欢笑)

hāi
【叹】
表示伤感、后悔或惊异,常写成“咳”
该死,糟了〖damnit〗。如:咍,我怎么这么糊涂!
怎么〖what〗。如:咍,真有这种怪事儿
表示招呼〖hallo〗
咍,怎么不回过脸儿来。——《西厢记》

赞助商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