鼑的意思

(繁体字:)   拼音: dǐng  注音:ㄉ一ㄥˇ   异体字:

部首:鼎部   部外笔画: 2画   总笔画:14画  康熙字典:鼑(15画)

简体部首:鼎部   部外笔画:2画   总笔画:14画   造字法: 可拆字为“卜 鼎”

繁体部首: 鼎部   汉字是否常用:否  吉凶寓意:中   姓名学:文静,高贵,阳刚之意   字体结构:上下

五笔:HHNN   仓颉:YUVML   郑码:IDZN   中文电码:   区位码:   四角号码: 21227

统一码:9f11   笔顺编号: 21251115132125   笔顺读写:竖横竖折横横横折横撇竖横竖折   笔顺: 丨一丨フ一一一フ一ノ丨一丨フ


《鼑》字的相关字典


基本字义

(鼑)dǐng ㄉ一ㄥˇ

  1. dǐng(ㄉ一ㄥˇ)

    ⒈  古同“”。


汉语大字典

  • [①][dǐng][《廣韻》都挺切,上迥,端。]亦作“鐤1”。亦作“鼑1”。
    (1)古代炊器,又为盛熟牲之器。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。圆鼎两耳三足,方鼎两耳四足。盛行于商周。多用为宗庙的礼器和墓葬的明器。
    (2)相传夏禹铸九鼎,历商至周,为传国的重器。后遂以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。
    (3)古时烹杀罪人的刑具。
    (4)炼丹煮药之器。
    (5)卦名之一。巽下离上,去故取新之象。
    (6)引申为更新。参见“鼎新革故”。
    (7)显赫,盛大。参见“鼎族”、“鼎貴”。
    (8)比喻三公、宰辅、重臣之位。
    (9)指地位和功名。
    (10)比喻三方并立之势。参见“鼎立”、“鼎足”。
    (11)最,顶。
    (12)量词。
    (13)副词。表示正在进行或正处于某种状态。相当于“正”、“正当”、“方”。参见“鼎盛”、“鼎來”。
    (14)姓。宋有鼎澧。见《奇姓通》。

康熙字典

  • 【集韻】鼎,古作鼑。註詳部首。 
    又【正字通】籀文貞字。

说文解字

  • 三足兩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。昔禹收九牧之金,鑄鼎荆山之下,入山林川澤,螭魅蝄蜽,莫能逢之,以協承天休。《易》卦:巽木於下者爲鼎,象析木以炊也。籒文以鼎爲貞字。凡鼎之屬皆从鼎。

    三足兩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。昔禹收九牧之金,鑄鼎荆山之下,入山林川澤,螭魅蝄蜽,莫能逢之,以協承天休。《易》卦:巽木於下者爲鼎,象析木以炊也。籒文以鼎爲貞字。凡鼎之屬皆从鼎。都挺切

    (鼎)三足㒳耳。和五味之寶器也。三足㒳耳謂器形。非謂字形也。九家易曰。鼎三足以象三台也。易曰。鼎黃耳。和當作盉。許亦從俗通用。象析木㠯炊。巳下次第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。?者、判木也。反?爲?。一?析爲二之形。炊鼎必用薪。故像之。唐張氏參誤會三足㒳耳爲字形。乃高析木之㒳旁爲耳。唐人皆作鼎。非也。唐氏玄度旣辨之矣。貞省聲。大徐本無。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。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。或曰離爲目。㢲爲木。鼎卦上離下㢲。何不以此說字乎。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。若六書之會意。必使二字相合成文。如人言、止戈是。目與木不相合也。故釋下體爲象形。上體爲諧聲。古叚鼎爲丁。如賈誼傳春秋鼎盛、匡衡傳匡鼎來皆是。鼎之言當也。正也。都挺切。十一部。昔禹收九牧之金。鑄鼎荆山之下。入山林川澤者。此字依韵會補。离魅蛧蜽莫能逢之。㠯協承天休。离俗用螭。依禸部則當作离。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。傳不言鑄鼎荆山之下。尙書古文疏證云。陜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。漢縣也。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。禹貢北條荆山在南。皇甫謐帝王世紀。禹鑄鼎於荆山。在馮翊懷德之南。山下有荆渠。酈氏水經注。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。沙苑之南。禹貢北條荆山在南。山下有荆渠。卽夏后鑄九鼎處也。易卦㢲木於下者爲鼎。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。與㬜下引易證从日一例。古文㠯貝爲鼎。籒文㠯鼎爲貝。二貝字小徐皆作貞。郭忠恕佩觿云。古文以貞爲鼎。籒文以鼎爲則。亦誤。今正。京房說貞字鼎聲。此古文以貝爲鼎之證也。許說???者、籒文之則員霣妘字。此籒文以鼎爲貝之證也。凡鼎之屬皆从鼎。



"鼑"字同部首(鼎部)



别人正在查的字